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这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
这些年,癌症早已从罕见病变成常见病,它如潜伏在人群中的幽灵,让人心生恐惧。为了打败癌症,坊间关于抗癌、防癌的“神话”从来没断过,这也让很多人走了弯路。
今天,我总结了几位健康专家的防癌抗癌经验。
研究癌症几十年,6位院士给出“抗癌处方”,简单却很少人知道
孙燕院士——像控制酒驾那样控烟
孙燕院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肿瘤内科治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是我国肿瘤内科治疗学奠基人之一,参加及主持了几百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和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孙燕院士指出:研究发现,90%以上的小细胞肺癌患者来源于吸烟人群,而75%左右的鳞癌患者来源于吸烟人群;相比较而言,只有50%的肺腺癌患者是吸烟者。
吸烟人数增多还会导致很多无辜的“二手烟”肺癌患者,吸烟对人的危害不比交通事故差,孙院士希望大家能认识吸烟的严重危害,像控制酒驾那样控烟。
郝希山——很多癌症是吃出来的,饮食记住五个字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郝希山教授近日说,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是造成恶性肿瘤高发的原因,而平衡膳食是防癌的关键。
防癌饮食的基本原则应遵循“粗、淡、杂、少、素”。“粗”指粗粮、粗纤维类;“淡”指以天然清淡果蔬为宜,摄入盐的每人每日不超过5克;
“杂”指的是食物类型丰富;“少”指食物摄入的总量及糖、脂肪的摄入量应节制;“素”指新鲜蔬菜、水果,富含各种维生素的食物。
研究显示,每日吃至少克不同种类的蔬菜和水果,可以减少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肺癌和胃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巴德年——保持愉悦的心情
巴德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肿瘤免疫专家,他从不主张吃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认为人的健康不是靠吃药维持的,他的防癌秘方只有一条——保持愉悦的心情,一个愉悦的心情对健康和增强免疫力最重要。
健康的生活就是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发脾气、生闷气、憋着上火等都会引起体内肾上腺素提高,进而使身体各项机能降低,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让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有了可乘之机。
汤钊猷——防癌最好的运动就是游泳
在汤院士这里,游泳是给癌症患者最好的建议,而医学上的研究也早就发现,坚持游泳可以促使身体产生内源性的干扰素,不但可以预防癌症,还可以防止患者的复发。
汤钊猷,中国科学院院士,肝癌研究所所长,中国肝癌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今年已经九十二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从医已经七十多年的汤院士毫无疑问是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对抗癌症的专家
经过动物研究发现,身患肝癌的小白鼠,每天进行8分钟的游泳能促进体内多巴胺的分泌,抑制肝脏肿瘤变大,由此可见,游泳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淋巴细胞的分化,从而有效地对抗癌细胞。
樊代明——千万不要熬夜
樊代明院士讲到:“什么事情都有规律,人是整体,离不开天,一个是自然,一个是社会,人离不开自然,天冷了加几件衣服,天热了脱几件衣服,反其道而行之,吃再好的药都没有用。
人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二氧化碳,而树正好相反,呼吸的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是氧气,你把树都砍光了,吸PM2.5还好吗?
人的24小时,其中有12个时辰都是不断变化的,中午12点是午时,人的生命力最旺盛,可我们却要拿来睡觉。医院当医生的时候,我说:“12点吃完夜班饭,还要我值班,领导12点睡觉,让我加班,那是想让我早死啊”。
孙燕——不知道啥时得癌症,所以每年体检
孙燕院士一再强调体检的重要性,建议及时治疗已有的慢性病,“肿瘤的发展有一个过程,癌前病变前期可能还比较缓慢,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一下子就变成癌了。”
研究表明,低剂量薄层CT可较早地检出早期肺癌,并可作疾病的风险评估,已经成为推荐给肺癌高危人群的有效筛查方式。
癌症与年龄、性别、体重、基因、生活习惯、人体免疫力、饮食、病毒等息息相关,既然防不胜防,我们只能更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