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淋巴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惊为何肿瘤ceRNA机制依然可以发表在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1.引言CeRNA机制自年由Pandolfi等人提出之后立刻成为医学研究的宠儿,很多医学研究者好似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一时间围绕着大量之前认为无作用或者作用不明的lncRNA以及circRNA展开相关的ceRNA机制研究,ceRNA也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成为SCI与国自然的“明星”机制,风头一时无两。正所谓盛极必衰,年以后因为过多的SCI发表与基金的中标,ceRNA成为审稿人与评审专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在肿瘤研究领域。因为肿瘤研究在医学中的科研水平一直名列前茅,所以专家们还是期待看到一些多元化的机制研究方向,所以导致千篇一律的ceRNA机制无疑成为国自然“削藩”重点。这也给很多年轻医学工作者产生了一种误解:ceRNA是一个很简单很容易验证的研究机制,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可能有些粉丝会问了“不就一个circRNA或者lncRNA吸附microRNA使其不能与靶基因相结合吗?验证有什么难的。”只能说会提出这样问题的粉丝“Tooyoung,toonaive”,因为一旦科研思维较为完善的科研工作者都知道多因素实验设计是十分复杂的。比如ceRNA当中三个变量circRNA或者lncRNA、miRNA和mRNA这三者都是处于一个很复杂的调控网络之中,例如靶向mRNA的miRNA那么多,如何挑选?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又如何确定?如何在繁复的ceRNA网络中明确我所研究的这条ceRNA调控信号轴?这些要想研究的全面,实验数据量必然较为庞大,但是数据量大则不等同于全面。何谓全面呢?即该假说从多个方面均已得到妥善验证并且没有重复的无用功,例如A/B/C三种实验手段都可以验证一个分子的表达量,那么只需选一种即可无需都在实验设计中涉及到。所以同样的ceRNA机制,有些人现在这种大环境下还是可以发到10分以上,而有些人总是在3-5分徘徊,归根结底就是初期课题设计全面性不足,也许实验也没少做、经费没少花,最后却落得一个被审稿人劈头盖脸一顿数落的下场。下面胖师兄就结合两篇本月发表在MolecularCancer上文章来给大家阐明为何在ceRNA已经“过气”的情况下别人还是可以发表10+文章。MolecularCancer杂志在本月上旬一共发表了6篇ceRNA机制相关的文章,这个数量是十分惊人的,说明相对于机制创新性该期刊更加注重验证的合理性和全面性,每篇文章的数据量均很庞大。胖师兄挑选了同一课题组于5月4日与5月6日发表的两篇circRNAceRNA机制的文章来给大家分析思路,篇幅有限不能给大家多找几篇文章分析,希望大家可以融会贯通(毕竟同一课题组同一种肿瘤我可以少打些字)。案例一题目案例二题目2.结果展示两个案例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