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m.39.net/pf/a_5777829.html编者按中国眼底病论坛正在如火如荼的召开,而今天(4月15日)下午的日程中安排了整整4个单元的专题报道,是会期内专题最多的半天,《国际眼科时讯》报道团队在现场有幸遇见了首都医科医院李彬教授,她在这一时段所做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淋巴管生成与组织病理学高危因素关系的研究”讲座中进行了深入浅析的分析,下面是小编辛苦整理出来的讲座概要,与您共享。
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Melanoma,UM)是成年人眼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图1),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六。该肿瘤恶性程度高,易发生侵袭转移,发生转移后患者的总生存期不到14个月。
▲图1葡萄膜黑色素瘤
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侵袭转移的高危组织病理学指标包括肿瘤最大基底直径、肿瘤侵犯巩膜导管、上皮样细胞类型、肿瘤侵犯睫状体、肿瘤发生球外蔓延。淋巴转移是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重要途径,而淋巴管生成促进了肿瘤经淋巴通道转移。肿瘤相关淋巴管的生成已成为目前肿瘤侵袭转移研究的热点(图2),但其在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尚未明确。医院李彬教授的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图2肿瘤相关淋巴管的生成
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LYVE-1(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标记淋巴管)和D2-40(特异性免疫染色微淋巴管内皮细胞)是肿瘤淋巴管生成较为可靠的检测指标。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因素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VEGF-D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前两者由肿瘤细胞及肿瘤周围巨噬细胞分泌,后者主要局限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
国外研究通过LYVE-1、D2-40证实正常人眼睫状体中存在淋巴管。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首先验证葡萄膜黑色素瘤组织中是否存在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并探讨其与肿瘤组织病理学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肿瘤中促淋巴管生成因素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淋巴管生成情况的相关性。
01
葡萄膜黑色素瘤石蜡组织中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的研究
收集医院55例临床资料完善的葡萄膜黑色素瘤眼球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LYVE-1和D2-40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65.5%(36/55)肿瘤组织中可观察到LYVE-1/D2-40染色阳性淋巴管(图3)。
▲图3葡萄膜黑色素瘤组织中D2-40染色阳性的淋巴管×
结合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肿瘤累及睫状体者淋巴管阳性率(95.0%)明显高于未累及者(48.6%),发生球外蔓延者淋巴管阳性率(93.3%)明显高于未发生者(55.0%),肿瘤最大基底直径16mm者淋巴管阳性率(82.4%)明显高于≤16mm者(38.1%),上皮样细胞类型者淋巴管阳性率(88.0%)明显高于非上皮样细胞类型者(46.7%)。而患者年龄(P=0.)、性别(P=0.)、眼别(P=0.)、是否有虹膜新生血管(P=0.)、是否继发视网膜脱离(P=0.)、是否累及视盘(P=0.)、是否浸润巩膜(P=0.)及术前是否放疗(P=0.)与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管阳性率均无相关性。
此外,通过统计肿瘤的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microvesseldensity,LMD),结合CD-34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的结果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发现LMD与MVD成正相关(r=0.,P<0.)(图4)。这一结果说明大多数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存在淋巴管生成,且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病理学高危因素具有相关性,提示淋巴管生成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侵袭转移中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有可能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图4.36例葡萄膜黑色素瘤组织LMD与MVD值的相关性
02
葡萄膜黑色素瘤石蜡组织中促淋巴管生成因素的研究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葡萄膜黑色素瘤石蜡组织中VEGF-C/D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58.18%(32/55)VEGF-C呈阳性表达(图5),其中15例为强阳性,29%(16/55)VEGF-D呈弱阳性表达。VEGF-C阳性率与淋巴管阳性率之间存在关联性(r=0.,P<0.05)。提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可能通过自身合成释放VEGF-C促进淋巴管的生成,进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图5葡萄膜黑色素瘤组织VEGF-C染色阳性×
03
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系中VEGF-C表达的研究
应用RT-PCR技术检测了三种不同侵袭潜能的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系中VEGF-C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高侵袭潜能细胞系MUM-2B和C中VEGF-CmRNA的表达量较低侵袭潜能细胞系OCM-1A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6)。提示VEGF-C可能通过促进肿瘤淋巴管的生成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图6三种不同侵袭潜能的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系中VEGF-CmRNA的表达
上述研究证实了葡萄膜黑色素瘤组织中存在淋巴管生成,且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组织病理学高危因素具有相关性,初步探讨了淋巴管生成在促进葡萄膜黑色素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侵袭转移机制,为探寻新的葡萄膜黑色素瘤转移预测指标及判断预后提供了一定帮助。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