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淋巴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医学生的期望阿月电台 [复制链接]

1#

············Part1············

“这个病人很重,随时可能死亡,抢救回来的几率微乎其微,我希望你们有个心理准备!”

J的妻子听罢,眼泪刷的掉了下来,但在签抢救同意书的时候,她却颤颤巍巍难以下笔。

J因为罹患白塞病左肺动脉干上生出了px之大的动脉瘤,这么大的动脉瘤,一旦破掉,迅速满罐的血胸和急速下掉的血压足以在数分钟内吞噬这个33岁、正是而立之年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的生命。

这个肺动脉瘤之大已经超出了胸外科和介入科能够拿捏的程度,而更糟糕的是,这个病人在加上几乎是唯一可以救命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后出现了淋巴细胞的急速下降,迫于无奈我们只能退守阵地单用激素……可以说,我们已经束手无策了。

她想救她的丈夫,但是她知道,作为一个30多岁男人的妻子,家里更有发言权的是他的父母,她把这些消息告诉了J的父母却没能鼓起勇气告诉J本人。而事情后来的发展则有点超出了我们的想象,J的父母打电话告诉了J,J便和妻子大吵一架,整个病房的走廊都能听得到妻子的哭声——她男人嫌她不够担当。而后,我去看J的时候,他的妻子都只是默默坐在一旁。

是在一个值班的晚上,我用尽可能温柔的语气告诉他:我们已经用上了激素去尽可能稳定您的病情,虽然激素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但是我们相信激素的使用是给您带来获益的最佳方案。而这枚肺动脉瘤,我们还在想方法,包括多科会诊,包括专业组查房,我们还是希望能够讨论出一些方案。而无论如何,您现在已经用上了激素,相信这应该是恢复的开始。而对您的妻子,也别有太多的想法,她也经受着很大的压力,要想想,在这里每时每刻陪伴您的,还不是只有她么?

············Part2············

“这个病预后很差,你们要有心理准备,而且花销很高,我希望你们能够了解!”

R的母亲听到这句话后强挤出一丝苦笑“谢谢大夫……”,径自走回了病房。

R只有16岁,因为反复肺部感染、腹泻、淋巴结肿大入院,经过系统的评估,诊断为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而这意味着她日后都将反复受到各种感染侵扰,而持续终生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每个月的花费都在1万元以上,这对于一个工薪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而因为淋巴结肿大,我们还想除外继发性免疫球蛋白减少的原因如淋巴瘤,因此我们还是通过种种努力为她争取了淋巴结活检的机会。

我陪着R的父母一起在手术室外等候,此时R的母亲已经泣不成声,我对他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做淋巴结活检,是因为如果真的是淋巴瘤,治疗上将千差万别,而淋巴瘤是恶性肿瘤,放走一个恶性肿瘤的后果,我相信你我都不愿意看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的原因。而无论如何,我们现在已经找到了方向,我相信这是你们带着女儿求医问药一年来最大的突破。而且这个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经过规律的替代治疗,孩子完全可以跟正常人活得一样长久,她完全可以跟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只是我们应该做的只是提高一点警惕,小心孩子别受了感染就好。

············Part3············

“他在这里很可能不会活着回去,我希望你们有所准备,至于做不做有创的抢救,这些抢救很可能给病人带来更深的痛苦,你好好想一下拒绝还是接受,然后签字吧!”

P的弟弟说,我们不再想让他受更多的痛苦了,我选拒绝吧。说到“拒绝”二字的时候,他明显停顿了一下。我没忍心看他的脸。

P因为早产,肺没有有效膨开,而表面活性物质的缺失也让他的肺逐渐生出了许多大囊泡,而这些囊泡就成了各种病原菌滋生繁衍的温床,而由于正常结构的破坏,他几乎无法用正常的方式咳出这些黏腻在囊壁内面的带菌痰液。因此常年的咳嗽、咳痰和进行性加重的活动耐量减低几乎摧毁了这个中年男性的日常生活。他没有结婚,来住院的时候,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陪着。而他的弟弟,也就是听我们谈病情的那位,家里还有一个罹患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女儿和已经80多岁的父母,压力可想而知。

而就在我们几乎已经认定P的弟弟已经要放弃抢救时,他突然用一种极其坚定的语气说:我选择接受,我不想看着我的哥哥就这样走,我希望你们尽全力抢救,他这一辈子已经进过好几次抢救室,他福大命大,每次都回来了,我不想就这么放弃了!

就是这么一闪念。

刹那间,我被这种执着所感动,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亲人可以再活得长久一点,不是么?那一刻,我特别想紧紧握住他的手,跟他说,这是你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P的病没有到九死一生的地步,虽然肺部病变几乎难以逆转,但经过合理的排痰和抗感染,他还是很有可能平稳地出院。而没有什么,会比每天在家中看到亲人都在,更美好的了。

·························································

说的无错,作为一名实习同学,医院里的地位是最低的,而每天面对的各种疾病和被病痛折磨的患者,我们这些初入社会泥淖的小心灵,不得不接受很多人世间丑恶的考验。然而正因为我们才是最满怀希望的那一群人,正因为可以不受每日繁杂的医嘱和医疗文书牵绊,我们或许才背负着一种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多跟病人聊聊天——病情轻的多给他们些希望,病情重的至少可以用温柔的语气跟他们讲一讲我们医生甚至是现代医疗遇到的困惑和没能解决的问题;对于病人的不理解和抱怨,我们多花一点时间去解释,对于亲朋间流露出的温情,我们则报以支持和鼓励。我坚信实习同学是整个医疗链条里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这一环不在于每天贴贴化验单借借片子,而是在期望值管理中给予病人希望的那一环。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医学生的期望。

作者:白熊君

美编:阿月浑子

阿月电台征稿:来稿请直接回复主页君,或发送至xiehebaweixin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