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淋巴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衡道丨直播医院病理科30周年系列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病是什么病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bdfrq/289489.html

上期回顾

上一期“医院病理科30周年系列公开课”的课程中,由张欣教授带领大家学习了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病例分享相关内容,其中包括了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增生症、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等内容。

内容摘要

病史介绍:

患者男,44岁

现病史:因腹泻、大便不成形5月,加重1周至我院检查。

既往史:年患者曾因便血行肠镜检查,距肛缘10-40cm可见粘膜充血水肿,散在糜烂及出血点,另见数个0.2-0.4cm溃疡,于距肛缘40cm处活检2块,病理诊断为黏膜慢性炎伴腺体息肉样增生。年与年随访复查肠镜两次,横结肠近肝曲见一约2.0cm×1.0cm粘膜隆起,质软,白色半透明,粘膜完整,表面光滑,无充血、糜烂,考虑结肠粘膜下隆起(结肠气囊肿可能),未行活检。

肠镜检查:

图1

盲肠见一3.0cm×3.0cm盘状粘膜隆起

表面有糜烂坏死,中央凹陷,伴溃疡形成

活检4块,质地韧,易出血

镜下表现:

图2

图3

免疫组化汇总:

阴性指标:

上皮细胞标记:CK{pan},CAM5.2,EMA,CK7

淋巴造血系统标记:CD20,CD79ɑ,CD3,CD5,CD8,CD21,CD23,Bcl2,Bcl6,CD10,MUM-1,Cyclin-D1,TdT,GranB,TIA-1,Perforin,MPO,CD,CD38

其他:Langerin,CD1a,S-,CD34,(原位杂交)EBER

阳性指标:

部分淋巴造血系统标记:LCA,CD35,CD4,CD56,CD

组织细胞标记:CD{KP1},CD

Ki-67阳性指数50%

初步考虑:

基因检测:T/B重排(—)

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建议完善骨髓及血液等相关临床检查以协助诊断。

加做免疫组化:

CD

CD25

图4

加做基因检测:

图5.C-KIT基因第17外显子突变(DV)

完善骨髓、影像及血液检查:

1、骨髓活检组织内未见明确肥大细胞聚集,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存在少量CD、CD25阳性细胞。

2、皮肤检查未见明确相关病变

3、PET/CT:盲肠局部软组织增厚,伴糖代谢异常增高;周围见稍大淋巴结,考虑盲肠及周围淋巴结炎性病变可能。

4、血清类胰蛋白酶(tryptase)升高(38.56ng/mL)。

最终诊断: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累计肠道

肥大细胞:

来源:造血干细胞

分布:机体与外界环境相通的地方,如皮肤、气道和胃肠道,这些部位经常可以接触到变应原和病原体,使得肥大细胞成为造血-免疫系统中首先与环境中变应原和入侵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细胞群。

表1

肥大细胞增生症:

定义:肥大细胞的克隆性、肿瘤性增殖

该病具有异质性,表现为从仅累及皮肤并可自发消退的皮肤病变,到具有多系统侵犯和高度侵袭性的系统性病变。

分类: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病变局限于皮肤)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病变至少累及一个皮肤以外的器官,包括:骨髓、脾、淋巴结、肝、胃肠道等,伴/不伴皮肤的浸润)(最早由JohnM.Ellis于年在尸检病例中报道;文献中多见于以色列及白色人种,国内少见,通常见于20岁以上的成年人,男女比例为1:1至1:1.5)

肥大细胞肉瘤(/3)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ystemicmatocytois,SM):

确诊需满足以下主要标准

主要标准:骨髓和/或其他皮肤外器官有多灶性、致密性肥大细胞浸润(≥15个)。

次要标准:

A.骨髓或其他皮肤以外器官的活检组织中,25%的肥大细胞呈梭形或形态不典型,或在骨髓抽吸涂片的所有肥大细胞中,25%为不成熟或非典型肥大细胞。

B.在骨髓、血液、或其他皮肤外器官中检测到KIT的激活突变。

C.除了正常的肥大细胞标记物外,骨髓、血液或其他皮肤外器官中的肥大细胞表达CD2或CD25。

D.血清总胰酶持续超过20ng/mL(髓系肿瘤除外)。

SM分子遗传学改变:

90%的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存在KIT基因的DV点突变,导致肿瘤性肥大细胞的生存延长和自主生长。

少数为DY、DH、DF、VG、DK、insVI-、DG。

KITDV位点突变曾被认为是肥大细胞特有的基因突变。近年的研究发现,该点突变也存在于黑色素瘤中。

本病例:

图6

SM累及胃肠道黏膜的4种模式:

(1)肥大细胞稀疏散在分布,无聚集,有不典型免疫表型(表达CD25)和KIT基因活化性点突变。

(2)肥大细胞轻度增多,排列松散,偶有密集灶,有不典型免疫表达(表达CD25),且常伴KIT基因活化性点突变。

(3)不典型肥大细胞弥漫密集浸润黏膜层,与其他组织中侵袭性SM变型类似。

(4)局限性肥大细胞肉瘤。

前两种模式,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能会掩盖肿瘤性肥大细胞,小活检易漏诊。

SM预后及治疗:

预后:SM无法治愈,预后与疾病类型有关,惰性SM患者常生存期正常,高度恶性疾病(如肥大细胞白血病)生存期仅有几个月。

治疗:

1、对症支持治疗,如抗组胺药物。

2、以干扰素-α、克拉屈滨为一线治疗方案的非特异性减灭肥大细胞法。

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4、靶向治疗,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matinib等,但KIT基因活化性点突变会引起KIT酪氨酸激酶配体非依赖性激活,导致Imatinib的相对耐药,因而Imatinib仅适用于少数无DVKIT或未知KIT基因突变的SM患者。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vapritinib能够选择性的靶向DV位点。

本例预后:

1、本例患者服用Avapritinib治疗(毫克/天)。治疗1个月后,腹泻症状消失,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降至正常,超声检查显示肠道病变消失,外周淋巴结肿胀消退,但同时出现了记忆减退的副作用。

2、通过逐渐减少剂量到75毫克/天,记忆减退问题消失。

3、到目前为止,患者已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提示Avapritinib对于具有KITDV点突变的SM患者有较好疗效。

4、本例可能是Avapritinib在中国获批后,首次在SM治疗上的尝试。

视频回放

直播预告

为了加强病理新技术、新理念教学水平。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病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提升,促进病理专科规范化培训建设。值此医院病理科正式成立30周年之际,中山病理筹备30周年系列科室庆祝活动,其中包括“医院病理科30周年系列公开课”。公开课时间为自年2月26日(星期六)起的每周六上午,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